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6月7日報道 進入2017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短期前景並不明朗,隨着增長放緩、競爭加劇、新技術的出現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大型國有汽車企業該如何應對眼前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又將在全球汽車市場格局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汽車市場需求都正在接近飽和,整個行業該如何應對?而傳統汽車產業正邁向電動化和智能化,這條變革之路註定充滿很多不確定性,那麼,如何突破重重障礙,實現最終變革轉型的成功?
針對這些問題,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安鐵成以及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以“日趨漸熟市場中的產業展望與戰略”爲主題,共同探討國有大型汽車企業該如何調整戰略與轉型,以應對新的市場動態。
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認爲,到2023年,我國乘用車普及期即將結束,而智能網聯汽車將是未來發展重點。他認爲,從科技進步的方面來看,能源革命和智能網聯革命將撬動汽車產業本身的革命,未來汽車會提供更多功能,從機械能耗轉變爲移動能源,汽車製造也將變爲汽車智造。另外,從汽車產業發展大格局來看,中國汽車產業將繼續領導全球汽車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仍十分巨大。
對此,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安鐵成也表示,技術進步對汽車工業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汽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在新的競爭格局下,汽車產業被賦予了新的生機,逐漸向着智能化、電動化、網連化、共享化方向發展。“技術創新是提升自主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行業發展的需要”,安鐵成指出,加快技術創新、提升核心能力是我國汽車企業的共同使命。安鐵成坦言,在自主品牌佔到中國汽車產業半壁江山的當下,與跨國企業對標時,自主品牌的短板仍然十分明顯。基於此,東風汽車公司對技術創新進行了廣泛的思考與實踐。在國際合作上,與PSA、日產、雷諾等國際汽車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整合優勢資源,發揮協同效應;在國內合作上,與一汽、華爲、中國電科等企業開展前瞻技術、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的技術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二五”期間,東風汽車公司累計投入科技活動經費662.9億元,在產品銷售收入中佔比7.15%。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達到416.32億元,佔銷售收入比重的3.5%。
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對當前汽車行業發展現狀提出實質性應對策略,他認爲,“互聯網+”是引領本次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汽車產業形態中,產品和服務是競爭的首要要素,客戶的體驗和行爲是“互聯網+”汽車產業形態下的核心。袁明學還指出,汽車產業未來將出現三大不確定性,首先是技術的不確定性,智能駕駛、動力電池、3D打印、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仍有發展空間,不排除未來新技術的出現會顛覆整個汽車產業。其次是消費者的不確定性,新消費羣體催生新需求;再有就是還將面臨政策的不確定性。
以下是論壇實錄:
主持人:一個軍工企業基因的汽車廠開始來思考人性的體驗與延伸。我覺得袁總真是給我們講了活生生的一課。第二個階段就是我們需要跟臺上幾位嘉賓做一個互動交流。首先,我代表大家問廣汽的馮總一個問題,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着深刻變革,各傳統車企也紛紛從製造型向製造服務型來轉變,您剛纔也特意談到了廣汽的服務品牌和服務佔領,智能化、網聯化、分時共享這些要素已經重塑了產業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您怎麼理解產業的定位和發展呢?
馮興亞: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感謝楊總提出這個問題。應該說這些問題也是廣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前幾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後來又有德國傳過來的一些數據開始介紹德國的工業4.0,包括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其實我覺得都是的一個問題,就是工業製造相關的一些領域,在新的信息化浪潮,信息革命的衝擊下,怎麼實現信息技術和工業製造相結合的問題。
汽車其實作爲一個工業產品,也不例外。無非是汽車和一般產品相比,它是一個非常大件、高價值、複雜的消費產品,它和工業製造技術水平密切相關,也和消費者使用環境密切相關,甚至和很多政策、安全、環保都密切相關,它更加複雜而已。
講到互聯網對汽車製造的衝擊,我覺得這是全產業鏈的,它不止一個方面。比如說對製造、研發的衝擊,怎麼用信息化的手段完成研發?過去很多研發工作都是在跑路試、實驗室等等一些方面,目前很多仿真軟件,有時候車還沒出來,其實很多數據都已經計算出來了,已經模擬出來了,包括從製造領域。現在工業製造的體系,像廣汽的不同品牌的合資公司,我們自主品牌的公司,在衝壓、焊接、脫裝、總裝,它的自動化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些車間的焊裝百分之百就是自動化,所有的焊接點已經沒有人了,水平非常高。總裝方面,比如說自主品牌,我們所有的品牌當中,在總裝這個環節當中的自動化水平是最高的。包括後來還有其他一些服務,前幾年講電商衝擊,這兩年儘管不講了,我認爲不講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最危險的時候。真正喊“狼來了”,其實一般情況下都會有準備。不講了,就說明真正是進入到比實力的階段,溫水煮青蛙纔開始,不講了就證明失敗了。
還有現在提得比較多的移動共享。一是和現在手機共享,移動共享發展有關係。另外一個就是新能源,因爲新能源這個領域,老實說,整個環境、政策、成本水平和傳統汽車相比,在一般領域內,私家車購買領域,目前如果沒有限牌的問題,如果沒有政策的限制,我認爲目前還沒有競爭力。但是在共享領域內,那新能源有它的競爭力。它可以解決充電問題,它可以解決牌照的問題,它可以解決經濟性的問題。所以在共享領域有很強的影響力。它對汽車工業的衝擊,現在很多都進入到共享領域,我認爲就是替代性。一個共享的車有了,可能它會替代幾臺私家車。如果沒有共享,一家要買一輛車,甚至每一個人要買一輛車。我認爲將來中國一個人一輛車,這根本就不是事,不是一家幾臺車的問題,就是一人一臺車的問題。但是如果有了共享,就不一定了。共享車輛,不管你是同時共享,分時共享,可能1:5,一比幾的關係,他們預測可能汽車共享1:5,未來如果有500臺的分時共享車,那可能替代私家車2500萬,現在是3000萬,預計5年以後4000萬,4000萬減去2500萬什麼概念,中國汽車銷售量馬上降爲1500萬了,這是誇張的講。就是這個替代性對汽車行業的衝擊是不可小瞧的。
所以我覺得對於廣汽來講,剛纔袁總講得很好,其實我們採取了一些嘗試,但是更多的是思考,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在一點一點試,去做,去進入。但是你說成型的,成功的模式,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的經驗,老實說現在還沒有,我認爲都是在嘗試階段,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但是至少要爲未來可想到的風險做準備,不要被打得措手不及。
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您的問題,謝謝!
主持人:謝謝馮總,去年我跟廣汽傳祺有過新車電商上的合作,馮總帶我參觀了他們的新車展,我也非常理解您說的,我們自己是智能的,才能造車智能的汽車來。包括剛纔您提到的分享模式,我的一個很直接的感受是,如果汽車是分享的,肯定賣車的不是我們今天這些經銷商了,這個變化可能來得還要更快一些。謝謝您的分享。
第二個問題我們來問東風汽車安總,剛纔您特別談到了,在技術合作和技術創新,並且是通過廣泛的戰略合作與資源整合,東風汽車最早以來就在戰略合作上都是走在我們整個行業前列的。在下一階段,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資源的整合合作,通過戰略合作來完成我們的技術創新,同時要在這個過程中有自主能力的形成,而不是依賴別人。那在這樣一個開放合作與自主能力培養的相互衝突的戰略下,我們想聽聽安總對於整個東風公司戰略的思考,謝謝!
安鐵成:我試着回答一下楊總的問題,因爲畢竟是東風的新人。剛到東風公司履職兩個月,通過不斷學習和調研,的確也感受到東風在過去“十二五”期間,自主品牌在不斷創新積累的基礎上,很快突破了自主品牌的百萬輛這樣一個大關。站在新的“十三五”基礎上,東風集團應該說也是做了一個很好的未來的發展規劃。
通過這兩個月的調研和學習使我感覺,應該說這種開放合作,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技術合作,應該是東風公司這些年一個很重要的戰略舉措了。
剛纔我在前面報告當中也跟大家分享了,東風公司的技術合作更多是會聚和整合,用一種開放的胸懷,會聚和整合各方資源,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積累,形成自我循環,自我發展。一方面,東風公司這些年在國際合作當中,一直堅持的是主動主導的原則,積極把合作伙伴的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導入到企業中來。像這些年在東風公司和合作夥伴開展的這些動力總成資源的共享,開展的這些新能源整車的聯合開發。剛纔我在前面講了,東風公司現在和PSA集團正在聯合開發共享知識產權的這樣一個新的模塊化平臺,我們叫ECMP平臺,各自發揮雙方技術積累的優勢,大家共同開發出一個知識產權共享的平臺。
主持人:您說這個是跟吉利和沃爾沃合作有類似嗎?
安鐵成:應該是一個技術的合作。在國內,大家知道東風和一汽開展了一個前瞻共享的技術中心,各自爲未來企業可持續發展當中來進行應用。包括我們現在和華爲,和中國電科開展了無人駕駛等等汽車的研究,我覺得這也都是體現了東風公司在面對新一輪,大家總說的新形勢下新常態汽車生態的到來,從技術創新、技術合作上的一個戰略舉措,就是用開放、合作的方式,無論是在國際、國內兩條戰線,兩個市場的合作,來爲我所用,形成積累,形成新的提高。
主持人:謝謝安總,昨天報道以後又在朋友圈裡看到您一些新工作安排的消息,不知道是正式的還是小道消息,包括PSA的一些工作的安排。
安鐵成:這個消息應該是基本屬實,也非常感謝媒體朋友大家對東風公司的關注和關心,也感謝大家對我本人的關注吧。我覺得東風公司站在400萬輛這樣一個起點上,在“十三五”做了一個全面的謀劃佈局。所以說也是爲了適應“十三五”事業的規劃發展。無論是集團層面還是各個事業單元方面都做了一些人事調整,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企業非常正常的行爲。
主持人:謝謝,第三個問題我們來問長安的袁總。毫無疑問,長安自主品牌在過去幾年來獲得了非常高速的發展,成爲行業的領軍企業。剛纔我也講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面,自主品牌的高端產品,高端車型顯著地走在了市場前面。長安作爲自主品牌領軍企業之一,如何利用我們幾十年的積累,在自主品牌的高端上有所發力,有所作爲,聽聽您的見解。
袁明學:最近很多新聞都在報道我們自主品牌向高端在發展,五年前我們實際上就成立了一個高端事業部,但是當時由於很多條件不具備我們就暫停了。
按照目前情況來看,有幾個方面:第一,在目前產品技術方面,從產品技術方面的積累,還有從製造工藝水平方面,包括供應商、供應鏈,整個產業鏈水平的提升,從這幾個方面看,中國自主品牌已經具備了向高端品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這是第一。第二,從消費者情況來看,前期我們也調查了一下,整個中國消費人羣的收入,這幾年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目前我們調查到的情況,家庭收入主要在12萬到30萬之間,主要的購車人羣收入。但是他們購車的預算也基本上是在8萬到18萬之間爲主,其中15萬到18萬佔到主要部分。所以消費羣體和消費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變化我覺得是整個自主品牌,包括我們中國品牌高端化的一個強大的推動力。第三個方面,推動高端化其實還是一個企業自身的需求,包括剛纔前面馮總和安總也提到了,其實企業自身發展也需要高端化。包括我們要成爲一個國際一流的企業汽車,如果沒有高端化的產品,根本沒法走出國門,沒法走向世界,這也是汽車的一個需求。當然國家對我們企業也有要求。綜合這些方面來看,中國品牌的高端化這是一個必然之路,所以長安也將會勇敢地面對現在這樣一個局面,我們也將努力去做。
但是我們也意識到有很多挑戰,高端化的品牌,從國外高端品牌的分析來看,它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時間週期比較長,你要打造一個高端品牌的話。我們大概分析了一下,平均基本上在10年左右,一個高端品牌的打造,至少10年左右。第二個方面就是投資,投資比較大,它是持續的投資。整個我們分析了一下,要打造一個高端品牌,一個企業至少需要100億人民幣以上,所以這對於我們自主品牌,對中國品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我曾經管過海外銷售,我覺得中國高端品牌要走向海外,還要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那就是以前我們走出去的那些產品,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負面的口碑,包括低質低價的負面口碑,這是我們打造中國高端品牌要面臨的一個問題,這個單還得要去買,所以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工作。
長安最近幾年,我們一直也在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因爲保密的問題有些現在還不好說,但是我們正在做,作爲自主品牌我們一定也會往前走,謝謝!
主持人:謝謝,您下次再來跟我們慢慢分享秘密。不過有一點,袁總,我理解品牌高端化的方向,是中國消費者需求升級的一個必然要求。並且,原來說每個車企打造一個高端品牌,我們跟原來理解不一樣,我們不是靠單一品牌來提高高端化,而是靠整體產品的提升來提高整個產品線的高端化,這是我的理解。
因爲時間關係,我們再給大家拋出第二個問題,這是一個公共問題。請三位老總用一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來描述一下您認爲在2025年我們賣的是什麼車?8年以後吧。
馮興亞:8年以後還不太遠。從長期來講,我個人認爲,包括我們對於未來5年、10年一些產品的佈局,有幾個特點:首先,這個車顏值要好,要好看,長得要漂亮。車不光是移動工具,它象徵着人品位,一個時尚性的符號。第二個,車一定是高品質,它是開出去的,不是像手機一樣裝在口袋裡,開出去要保證安全,不出毛病,高品質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袁總剛纔講的打造高端品牌,高端品牌的前提是高品質,沒有高品質就沒有高端品牌。第三個作爲人的助手。謝謝!
安鐵成:大家注意到這兩年來,尤其像我們這樣出身於傳統車企的,大家把我們都定義爲傳統車企。大家都在提未來的一個企業發展方向,就是我們要從汽車製造商向出行服務提供商轉變,我覺得這也是現在我們這些傳統車企,無論是未來的商業模式、產品開發等等方向。從我個人理解而言,到未來2025年的時候,汽車它一定還是汽車。但是它重要的,第一,它一定是環保的,無論是我們的排放,可回收,可拆解,可再生,能滿足我們環境容量的需求。第二,它一定是安全的,因爲汽車到那個時代不僅僅是人們的出行了,它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它一定是安全的。所以說未來無論是汽車自身的主動安全還是被動安全上,應該是在今天我們所認知的這些技術前提下,還有一些更多的突破。第三,它一定是智能的,汽車已經突破了大家的代步,無論是你自己開車,還是汽車給你提供自動駕駛的方便,它一定是能解決你一切所想了解的,所想解決的這些智能化的服務。到那個時候,我覺得汽車不就簡簡單單是個汽車了,它應該是我們生活方式進步的一種標誌,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誌。這是我的理解!
袁明學:我這個就簡單了,其實就是我今天說的題目,汽車的本質。它要有生命感,要有智,要有色,一句話總結,就是未來的汽車一定要生命動感,智色雙旋,謝謝!
主持人:由這個問題其實我還引申出一個新的問題,但是由於時間關係不請嘉賓回答了。請臺下嘉賓一起思考,如果今天的消費者有15萬的能力,他買一臺15萬元的車,如果是我們採用了分時和共享模式,他用一年一萬元的成本可能享受到50萬元功能和價格的車,我們今天造的車在金融化和共享化這樣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下,可能真的會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是我的一個新的問題。由於時間緣故我們不再繼續展開。
這是我自己在幾年前做的一個LOGO,在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以後,我做了一個汽車+的LOGO,我認爲汽車誕辰已經130年了,在這130年裡,我們從一輛沒有棚的車發展到今天爲全世界每年貢獻2800萬輛新車,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汽車產業本身也發生了無比巨大的變化。今天當我們面對着互聯網+這樣一個來勢洶涌的變化,面對着消費者的不斷升級需求,面對着新技術不斷促進我們自身發生改變的時候。我相信我們汽車行業有能力,不是被動地被互聯網+,而是我們主動地去+互聯網,+金融,+資本,+服務,+新能源,來積極主動改變人們的生活,這是我們企業和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汽車企業,我們的汽車人,我們的企業家一定會繼續創新產品,創新服務,繼續擁抱互聯網,完成自我升級,自我革命,爲中國及全球的汽車用戶帶爲更爲輝煌的成就,感謝三位嘉賓的精彩分享,感謝各位與會嘉賓,謝謝!